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XCLW17835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内 容 摘 要2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组成3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以及组成3
(二)货币政策的概念以及组成4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5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政策组合6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7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7
(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7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8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9
(一)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9
(二)政策效果的显著性10
(三)两者在作用的机理上也有所不同10
(四)两种政策的执行渠道和作用动机也有所不同10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10
内 容 摘 要
我国政府仍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物价稳定。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同时高度重视结构性改革,经济保持稳健增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趋平衡。要达到这一目标,找到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迫不及待。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组成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以及组成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
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内在机制对经济波动的稳定作用,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支出或收入来调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其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的概念以及组成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在传统的体制下,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独立的作用很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银行的从屑地位已经改变,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区别: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类: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调控的着眼点,都是针对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调控的归宿,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调控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经济学理论对此可以作出很好的阐释。从社会总资金的运动来看,财政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相互间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连锁反应,各自的政策实施及其变动,必然要牵动对方,产生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作为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调节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单一政策对单一目标的调整会引起另一目标的变动,如用紧的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时,由于企业负担的增加而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小,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等,所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用各有侧重,往往配合运用。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政策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现在我们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出口金额有所下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滑压力,这就是今年以来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治理物价上涨和防止经济下滑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是在物价上涨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就有可能陷入所谓的滞胀之中,这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面对上述现实,我们可以做出以下三个抉择:(1)把防止经济下滑放在第一位,把防止通货膨胀放在第二位;(2)把防止通货膨胀放在第一位,把防止经济下滑放在第二位;(3)同时将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作为宏观政策的重点。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宰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支出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可以做到1、 从紧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紧信贷,严把信贷关。2、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3、存贷款利率也有上调空间,但继续像2007年一样的可能性较小。4、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压缩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是从改变市场上钱的多少这个角度上来调节经济的。比如,央行觉得市场上货币过多,造成物价上涨等毛病,就发行行票、国债,提高利率和保证金率。这样就有效回收了部分货币,让市场有序发展。财政政策是从调节实体经济的总共给与总需求的角度上来说的。比如,国家觉得现在出口不景气,国内经济有下滑的危险,于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拉大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一)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
(二)政策效果的显著性
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与LM曲线的斜率相关。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与IS曲线的斜率相关。
(三)两者在作用的机理上也有所不同
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从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
(四)两种政策的执行渠道和作用动机也有所不同
两种政策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扩张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时期实行紧的货币政策。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通常所说的“紧”的货币政策就是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松”的货币政策是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紧”的财政政策是指增税和减支,“松”的财政政策是减税和增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配合模式:双紧/双松/紧货币松财政/紧财政松货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参 考 文 献
1.戴园晨.“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经济研究,1999(8)
2.郭庆旺,赵志耘.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财贸经济,1999(6)
3.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经济研究,2001(2)
4.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9(1)
5.曾令华.近年来的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经济研究,2000(3)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研究
下一篇
:
财务的职能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配合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