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有以下几种不当情况发生:
1.部分操作人员未养成每天备份的习惯,机器一但出现故障,则部分帐务数据将会丢失。
2.不少操作者对备份的数据盘不能做到定期检查,一旦发生问题就无法进行补救。
3.习惯性用软盘备份。由于软盘存在着容量小、易出故障等缺陷,在数据恢复上易出现麻烦。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单位领导以及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转变观念,既要重视机的因素,也要重视人的因素,要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帐、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上,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从而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1.在本企业内部要设有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责;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工作规划等。
2.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3. 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使用电算化的好处,提高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
1.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些具体法规或者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加强对财务软件销售公司和开发商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相关的上级组织部门通过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协议,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
2.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
3. 研究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如提供具有灵活性的、适应各种分析要求的、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另外,建议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让通用会计软件更实用。
4.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不要只盯住最先进的产品,要结合单位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否则一方面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因财务软件的复杂难以操作,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影响了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三)培养会计电算化综合性人才
1984年,前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纪琬就明确提出“ 我国搞会计电算化,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发展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改革。”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1. 对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与财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或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编程、维护等课程,可以让财会人员进修计算机课程,还可以让计算机人员、在岗人员实习并进修财会知识。高校应时刻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培训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 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 为社会输送新的血液,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2.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而且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 使培训收到实效而免于形式化,学了就能用得上,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效果,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3. 未来会计人员要对企业总体性经营管理常识有系统的研究与涉猎,能顺利地操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并做出有效的企业经营改善建议。若要顺利地使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还有必要研究现代企业决策理论。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 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 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 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 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要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就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 引进先进的电算化管理理念, 改进会计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与计算机应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设将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 会计电算化系统终究会形成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 形成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体系。目前对于一些在管理上的混乱,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规章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
1.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可分设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重点工作岗位必须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违法行为。
2.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对未经审核和复核的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系统不予执行)、操作权限(未经授权不能上机操作)、操作记录(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管理制度及内部制度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