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由于我国发行新股实行额度计划,获得发行额度较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较突出才能取得上市发行股票的资格,为了取得上市资格,确保新股发行,国有企业只有采取将原有资产中的部分剥离出来折现成发起人股,在发行股票前将这部分优质资产或主导产品注入“虚拟”的股份公司,进行模拟经营,并据以产生公司上市前三个或三个以上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目前资产剥离尚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给公司粉饰报表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加之新股发行申报材料中每股税后利润、发行价格等都有最低控制线。企业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必将采取种种手段玩数字游戏,拼凑“利润”,“ ST红光”现象便是上市公司中的典型案例。
(二)为了经营业绩而粉饰财务报表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多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这些指标的计算均离不开财务报表。委托人在评价代理人经营业绩时,常常与经营者的续聘、晋升、工资及福利挂钩,因此,经营者在企业经济效益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常常会产生夸大经营业绩的动机;在经济效益超额完成时,有时会产生缩小经营业绩的动机,以减轻后期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所有者缺位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为经营业绩而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就更为明显。
(三)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而粉饰财务报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仅靠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银行获取贷款或取得往来单位的商业信用;而债权人从风险的角度考虑,不会对资信状况不好、偿债能力较差、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的企业贷款。因此,处于这种状况又急需贷款的企业,自然会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此外,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企业也存在虚拟利润,人为抬高每股收益的倾向。
(四)为取得配股资格而粉饰财务报表
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且每年不低于6%)是取得配股资格的主要条件,因而,为了顺利取得配股资格,在二级市场上获取低成本资金,上市公司想尽种种办法,力争达到配股“资格线”。据统计,在1997年755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2%的有211家,约占28%,而新条件出台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密集区”下移到了6%-10%,操纵痕迹可见一斑,为了达到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目的,出现了所谓的“保十”或“保六”的现象。有些上市公司实际业绩达不到时,只有求助于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其目的。
(五)为减少纳税而粉饰财务报表
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上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为了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企业也会产生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
另外,其他经济利益驱动也会使上市公司产生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如对外筹集低成本资金、当公司面临被兼并或被收购危机时利用其良好的盈利能力进行反兼并或反收购、使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销售更有保障、与公司有关的各方更有信心、使职工股持有者获得更多收益等等,常常会使公司利用会计处理技巧粉饰报表,以获取种种经济效益。【5】
(六)市场动机
1、改善二级市场形象。在证券市场上,潜在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的,现任大股东和管理层更清楚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通过粉饰报表,释放业绩良好的信号,以求达到改善二级市场形象的目的。
2、便于二级市场炒作。中国股市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沟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使股价同步炒高。
3、为并购增加筹码。由于上市资格不易取得,众多非上市公司试图通过购并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购并谈判中最关键的是购并价格,业绩优良上市公司的股权无疑可以卖个好价钱,故上市公司有可能为购并增加筹码而粉饰财务报表。【8】
三、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方法
从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重点首先在于利润,其次在资产和负债。利润可表现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水平、抗风险能力等,企业根据表现自己经营业绩的需要,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同时为了资产重组或贷款的需要,也会虚增资产,隐匿负债,从而导致财务报表不实。粉饰财务报表的方法很多,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会计处理
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或钻会计准则的空子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屡见不鲜。常见的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