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公司上市之后,造假的脚步是否就停止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那些已经上市但经营亏损的公司,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例如,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12%,并且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该公司通过各种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1999年和2000年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9倍和2.28倍。该公司所称,子公司天津广夏1999年度出口5610万马克,2000年度出口1.8亿马克。但据天津海关出具的书面材料,天津广夏1999年度仅出口480万美元(约为960万马克),2000年仅出口3万美元(约为6万马克)。数字相差之大,令人瞠目!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和过失失真。除了由于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因素造成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的过失失真外;更多的是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制度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制度制造假帐,这类“真实地反映虚假经济业务”的故意失真。
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如下:
(一)多样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三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处理也是由简单走向复杂。新会计制度、新税制实施后,尽管消除或减少了一些特殊形态的假帐,如未按规定范围和标准使用专用基金等,但随之而来也生成了很多新形态的假帐,如利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业务掩盖亏损,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不规范等;同时,旧制度下的假帐有的也节外生枝,形成多种形态,如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的形式日趋多样,等等。会计改革使会计信息失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二)复杂化。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与会计主体自我会计设计与管理机会的增加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促成了制造假帐的动机与机会;这样,在缺乏外部强有力制约的情况下,加之上述会计信息失真又呈多样化特征,就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又更趋复杂化了。
(三)隐蔽化。隐蔽,是会计信息失真固有的特征。单从原始凭证上看,假购货发票、假出库单、假入库单、假保管账、假成本计算单等就一应俱全。企业采取假账真算的办法,在假原始凭证的基础上,依照规范的核算程序和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计处理,假中有真,真中有假,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从上述上市公司的实例中也可以看出,围绕着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涉及到很多单位和人员,有些本来是执法者,但不认真执法,反而官商勾结,合伙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隐蔽性,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四)群发化。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呈量大面广、无所不在的态势。从1999年开始,财政部每年组织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对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会计报表信息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已被审计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这与我国加入WTO、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二号)揭示:有30%的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其中在国有企业浮夸现象更为突出;有17%的国有企业为逃避银行监督和国家宏观检查设置帐外帐,私设“小金库”;17%的国有企业逃避所得税[1]。财政部2003年发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八号)揭示:2002年共对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2001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共查出这些企业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5%以上的企业有36户,占总户数的18.75%;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总户数的53.6%;利润严重失真,虚盈实亏企业19户,原报表反映盈利1.35亿元,实际亏损1.72亿元,虚亏实盈企业8户,原报表反映亏损1.62亿元,实际盈利4.13亿元;有22户企业存在账外设账问题。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自从我国实行会计制度改革,借鉴西方先进的会计制度,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以来,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会计界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与精神生产有关的现象。而建立在社会文化结构基础上
的社会意识则是人对其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在其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 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论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人是高于其他一切的,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人思考问题是内省式的,先了解和认识自己,再去做其他事。往往做一件事时不是考虑如何去做好,而是考虑做完后产生的后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产生了中国人特有的“关系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此产生了复杂的建立在共同的个人利益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作为中国的会计人员也很难脱俗。被检查者为了保护小集体的利益,不择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一旦蒙混过关,不仅受到领导奖励甚至得到重用提拔;检查者按原则办事,必然违背“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焉”的规则,自己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异常糟糕。目前情况下犯错误所付出的成本远小于其所得到的收益。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因素的增强,人们的思想又多了一层浮躁之气,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这些都是会计人员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因。同时,由于我们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只强调企业“最后做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只有在发现考核结果的指标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才回过头来去关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过程。
2、 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处世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处世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庸”,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
“礼之用,和为贵。”[4]通过实行“礼”达到“和”。这种“和”不是信仰与追求上的团结,而是基于个人利益至上的“一团和气”。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方式造成了人具有一种坚持原则就要得罪人的危机感和人情债式的人际交往。
中国的会计人员也不可避免地受这种处世方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企业领导利用职权影响或干涉会计人员的工作,这些生活在现实中的会计人员在处世方式上往往带有“中庸”的色彩,不可能违背企业领导的意志办事。
3、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行为方式的影响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