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免费论文元)
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一、我国会计诚信现状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还尚未建立,利益主体多元化、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分明,导致了社会各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危机,不讲诚信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样的大环境势必波及会计行业,以至造成了会计信用缺失的现状。
二、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 因为各个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经营业务不同,会计人员素质不同等导致会计信息的生成是相当复杂的,所以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会计人员与丧失诚信原则。会计人员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主观上的趋利行为,即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不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会计都想获得尽可能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如住房、劳动保险、社会保险等),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有的会计却为此而背信弃义,在会计信息录入、加工、报告或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中,有意识地违背真实性原则和会计准则及财务法规规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不做假账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往往把会做假账做为一个重要的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在这种超额利益的趋使下,不断提高自己的造假技术。其次是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及与之有关的经济法规,进一步完善了对责任人的处罚规定等。如《会计法》中对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明确了企业的“五不”行为。但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唆使会计大搞假账真算。亏损企业为了树立公司形象,想方设法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了资产、利润泡沫十足;收益好的企业,为预防今后市场的不测,隐瞒收入,虚拟成本,截留利润。再加上外部监督不力,处罚力度不够,有法不依的现象相当严重。再次由于一些会计人员专业技术、素质、疏忽或不理解会计准则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 2.经理人与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经理人丧失诚信原则的主要原因也是利益驱动。一些经理人,所关心的是经济上的报酬和职位升迁,社会地位提高及事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等。如果公司业绩蒸蒸日上,这些目标常常会得到实现。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企业经营总是有起伏的,有时还可能陷入经营或财务的危机之中。这种起伏和危机,往往可能使经理人的个人目标落空。这时经理人便会通过会计进行操纵甚至舞弊,如母公司挪用子公司资产、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侵害子公司利益、虚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等。会计丧失诚信原则也可能发生在公司业绩不错时,比如公司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或获得低成本资金(如通过配股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最低)或控股公司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从中谋利,通过会计舞弊来创造股市神话。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国有控股企业,这种会计舞弊行为往往会堂而皇之地披上“为了国家谋利益”的外衣。但国家的根本利益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持续增长,而不能靠粉饰会计信息,欺诈其他投资者来实现国有股的增值。 3.地方政府行为与会计丧失诚信原则。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行使监督的职责,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反对会计舞弊行为,为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尽责;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它们更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就业及地方官员的业绩考核等问题。一些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的包装上市、非规范关联交易、会计操纵利润、披露假信息等丧失诚信原则的作法提升公司业绩,改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