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免费论文元)
教师师德失范及虚化问题研究
在社会转型期,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变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教师原有师德规范的失范与虚化向新的有序、规范的过渡。但绝不能因为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就放任其自由发展,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全面分析、认真加以研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需要的新的、健康的师德规范体系,缩短过渡的过程,尽快实现师德的新的有序。师德是职业道德中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处理和调整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师的师德是有别于其他种类教育的一种师德规范。它不仅具有与教育活动紧密相关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师德意识要求高标准、师德行为楷模性等特点。故此,在社会变革的今日,分析师德状况、研究相关的问题的产生、变化的规律,不仅具有建设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不容忽视的师德失范与虚化现象 教师的师德失范和虚化是转型社会道德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它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 师德虚化在学校主要表现为: 1、教师个人对自身师德要求的放松和淡化 有的教师认为,师德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好也罢,坏也罢,只要能教好书就是好教师,尤其面对能辨别善恶、美丑的学生更是如此。也有的教师认为,师德是软要求,能过得去就可以了,何况评职称、晋升也不会过多地强调,只要讲课、科研过得硬就行了,不用搞那些费劲不讨好的事情。还有的教师认为,师德没有统一的标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何必自找苦吃,搞那些“苦行僧”的事情。更有的教师认为,都市场经济了,不用讲什么师德了,讲法治就够用得了,现在只要不违法就是好教师、好公民。以上的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因此,教师的思想、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 2、管理者对师德要求的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