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免费论文元)
由表及里,发掘文学作品的潜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作为展现魅力一种语言——潜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其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我国古代的诗文创作就主张“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严羽《沧浪诗话》)、“窥一斑而见全豹”,力图让读者由点而知面,由表而知里,也即由表层语言为媒介生发想象,由想象而进入艺术佳境,这也正是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最佳途径。近代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表情法》中也表明:“向来写情感的,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语言的运用和表现上,也很注重语言层次的构建。例如,美国诗人兼理论家柯勒•律治称象征主义为“半透明式的反映”。“半透明”指的就是,在象征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将要表现的思想和形式,直接诉诸于读者欣赏器官的只有一半,而另外一半,还要靠读者自己去发掘。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潜语言”运用的艺术是衡量文学作品水平的最重要的尺度。同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教学应着力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文学作品的“潜语言”艺术,为我们达到以上目标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并挖掘“潜语言”,不仅有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品质的养成。 “潜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地存在着,如何引导学生去发掘它,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些阐述。 一 、从修辞入手,引导学生发掘潜语言 修辞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要素。文学创作没有不借助修辞的。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与作者所具有的善于表情达意的修辞技巧分不开。因此,引导学生透过修辞层面,发掘其内在的语言层面,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金柳”、“新娘”这表面上不相干的比喻,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无限热爱、无限眷恋的情思。“夕阳中的新娘”的意境美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康桥虽美,但一转眼就要分别,心中的赞美与感伤化成了“夕阳中的新娘”这一意象。 (2)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一路挂”说明其大方的气度,似乎藏有挂不尽的古画,然而手中捧着的又只是“几张”,一经比照,就揭出了反动政府虽已内囊空空却又要打肿脸充胖子、求媚取宠的丑态,尖锐的讽刺中蕴含着深刻的批判性。 二、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发掘潜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一般说来是语法、修辞、逻辑的共同体。但有时为了突出某种表达效果,也会打破语法、修辞和逻辑的常用形式,以一种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反常的表现里,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当然,要能够理解这种特定的意义。就必须填补这种“反常规”的语言逻辑所构筑的“空白”,并透过表面领悟其本质。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性醴和香烟,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懒散”、“舒适”、“无限的幸福”这些词语,从表面看来,表现的似乎是一分适意,闲暇以及由祝福盛况带来的一种幸福。然而,结合全文再仔细品位,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哀痛之情、愤激之情和无奈之情。在鲁镇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悲惨死去,这使“我”哀痛;这“天地圣众歆享” 的吃人宴席使“我”愤激;这无处不在而又黑暗深透现实使“我”无奈。反意正说,正是这一段文字的特点。 三、从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发掘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