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 [摘 要]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关键词] 意境 意象 区别 关系
我们经常在评论诗与散文,经常会运用“意象”与”意境”这两个文学理论词汇。而有些读者或作者对这两个词汇的概念不甚清楚,有的则混为一谈,还有的作者则问:“意象与意境”有何区别?看来必须对这两个概念作一解答。先谈谈什么叫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如果分开来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在这里,童先生把意象与典型又联系起来,认为意象就是艺术典型。这好像有点牵强。笔者认为,意象离艺术典型还有一段距离,不能划等号。意象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意象如果细分,还可分为: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关于什么叫“意境”。我在《意境说》那篇文章中已经有所探讨和解释。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