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联想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 【摘 要】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为古今中外名家所公认,尤其是在散文文体的创作中,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艺术构思的起点 散文开合的关键 抒发性灵的途径
联想贯穿于散文写作的始终。从文章的选题立意,构思谋篇,撷取材料,熔铸诗意,到抒写灵性,发掘趣味,都离不开联想。写作中把联想所及的人物事件、场景画面、中外典故、今古奇观、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社会人生、哲理箴言都联结到文章主题的红线上,文章就能达到形散神凝的艺术境界。概括地说,联想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联想是艺术构思的起点 散文以散为能事,但由于篇幅所限,落笔时又不能漫无边际。因此散文常常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写起,通过一点透视全貌,透过现象揭开内涵,叙写琐事揭示哲理。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既是文章的起点,也是联想的起点。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联想生发,进而完成总体构思,可以说,这是散文艺术构思的一条基本规律。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的总体构思是,通过少年时代自己与弟弟围绕允不允许、制不制作和容不容放风筝而发生的一次冲突,表现了由于亲人(我)的习惯性的无知而造成严重的精神虐杀的悲剧,以及由被虐杀者(弟弟)的麻木而引起的沉痛反思。这是一个震人心魄的不朽的主题。但作品落笔时却从眼前北京冬天的风筝写起:“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第二段紧扣“风筝”二字,对故乡的风筝展开联想: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更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暖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由此联想开去,自然引出下文“我”由于习惯性的无知而粗暴地“弟弟”的风筝,从而造成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描写以及“弟弟”遭受精神虐杀后的麻木表现在“我”心里激起的更为沉痛的反思。文章自始至终以风筝作为联想的线索,在不断的生发联想中完成总体构思,有力地表现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由于无知而导致精神虐杀的悲剧这一振聋发聩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