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略谈《文化苦旅》之“苦” [摘要]中华民族是哟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与之相辅相成,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其文化的传乘却是历经磨难。有相当一部分宝贵的文化资料已永远的成为了历史。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使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拯救渔传乘已是燃眉之急,有着健全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现代文人倾尽心力地在做着各种努力,以求继承,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苦呢? [关键词]传乘之苦 文人之苦 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报纸上说我写书写的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因此,次数取名“苦旅”是有其深意的。 首先是文化传乘之苦。文化艺术有流派,有灵魂,而濒临灭绝的艺术流派是每个文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着文化良知的文化人倾尽心力在做着各种努力,或保护以及不被破坏,或向现代人宣扬某种文化,以求继承。而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凡此种种的努力,是否拉进了我们与艺术的距离?拉近于艺术的距离,缺少的是“大家”的出现。这与我们所处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不无关系。我们的文化已经有了偏离,面对徐渭、朱耷,人格与良知于今人似乎有着另一层含义。在《青云谱随想》中余秋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徐渭和朱耷。徐渭在明代文学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文学艺术的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书画诗文俱佳,所作杂居《四声猿》,则被誉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徐渭一生经理无数磨难,怀才不遇使他胸中充塞悲愤不平志气。但正是他开启了晚明文学的新风气。徐渭正处在求真代替拟古、阳明心学盛行的关键时期。因而它的创作思想是对真情、个性的追求。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主权的后代。“朱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