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古今中外,只要是真正的和正常的教育,无一不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片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和对立,而“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人们随意设计、随意规定的,而是由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其中主要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个人只能在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个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的消灭归根到底取决于旧的社会分工的消灭。 扈中平老师主编的《现代教育学》中提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 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首先是德育。我国的德育教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深化德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高丽金老师认为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加强史论结合,突出爱国主义主线;发掘教材中两类德育因素,加强德育渗透;运用教材的彩图、插图、警世名言、练习题,深化德育教育;使用乡土历史教材,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校外德育资源,搞活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以举一反三,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 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