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阿Q正传》中的审丑艺术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也是先生留给文坛的不朽之作。鲁迅先生不仅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让人“欲笑无声,欲哭无泪,欲骂无言”的“活宝”形象,而且让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芳千古”,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非一般可言,非一般可视。鲁迅先生对阿Q是“恨其不争”,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是从“丑”处落笔,通过写丑,达到审美的艺术效果。 暴露是基点
《阿Q正传》中对封建主义和近代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我们民族的封闭和落后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而最主要的,是鲁迅先生给我们刻画了众多可圈可点的人物: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吴妈、假洋鬼子、赵白眼……可谓是一幅真正的“群丑图”。 鲁迅先生创作的基点是暴露,无情的暴露,暴露社会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丑态,审视现实生活中各色各类丑态的人生,丑态的社会。小说中所叙述的,无论是未庄的社会环境,还是人物故事,包括间或透露的有关省城的信息,都是昏暗一团,就连一场被闹得天翻地覆的“革命”风波,也是如此地混乱不堪,我们从中看不到一点一丝的理想之光。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病态,都逃不出作者那犀利敏锐的目光,在他那只魔杖似的笔所描绘的长幅画卷中,我们看到的各色人物,几乎都可以用一个“丑”字来概括。 翻开小说来看一看,我们看到的是:赵老太爷的假仁假义,假洋鬼子的为虎作伥,赵白眼和秀才之流的鱼肉乡里,王胡、小D之辈的游手好闲,就连一个小小的地保也是恁般的见利忘义,……这些人物的罗列,就好像是鲁迅先生给我们搅翻了一条臭水沟,这阴沟里什么样的肮脏都有,苍蝇,蚊子,老鼠,水蛭,臭虫,……什么东西丑,什么东西臭,鲁迅先生就给我们挖什么。这似乎不是在写小说,也不单单是在塑造一个阿Q,而是在写丑的社会,丑的群体,文字内外,都包含着可恨,可鄙,可耻的内核。小说中写阿Q之丑处自不必说,比比皆是,可随手拈来;写别的人物的丑处也是极尽“丑陋”之能事,处处传神,事事流韵。单是列举一处写赵老太爷的地方,就足够读者费尽思量。 “然而不多久,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因为邹七嫂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老太太去鉴赏,赵太太又告诉了赵太爷而且着实恭维了一番。赵太爷便在晚饭桌上,和秀才大爷讨论,以为阿Q实在有些古怪,我们门窗应该小心些;但他的东西,不知道可还有什么可买,也许有点好东西吧。……于是家族决议,便托邹七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