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xxxx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学习,大大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工作,使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尤其是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一课程以后,我结合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联系工作实际,谈谈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心得体会。 班级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学生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人”,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微型社会的“总管”要想在班级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一代新人,班主任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符合当前形势的规划、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协调控制,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这个微型社会是由两种基本的人际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学生升入一个新的年级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有的学生缺乏安全感,不能充分开放自己,势必抑制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埋下心理障碍的隐患。因此,营造安全、开放的心理空间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首先,班主任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差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被重视,被关爱。这样,赢得学生信任,缩短师生距离,形成融洽的心理关系,使学生在班级内感到温馨,有安全感。再有,上好第一节课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工作,激起学生对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景仰,在学生面前树立自身的权威形象,让学生从心底里将老师作为楷模,作为模仿认同的对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自然确立。此外,老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建立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老师和同学,是建立班级成员间良好关系的有效措施。如:主题班会《认识你我他》,征文比赛《美丽的校园》,心灵告白《老师,我想对你说》,讨论构想《理想的班集体》,美化教室活动《我制作,我设计》等。我还通过细心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自卑学生适应新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表现的机会。我在班级板报上开辟名言名词,把学生周记作文、言谈思想的浪花采集编写到板报上,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