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摘要]艺术是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 《新纲要》明确要求:1、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引导孩子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孩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指导孩子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5、 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孩子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关键词]想画 敢画 会画 孩子美术启蒙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启蒙”的特点,重视于孩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动态的发展。正确引导孩子从“想画”作为起点,促进孩子有“敢画”的心理,慢慢地让孩子能很好的进入自己“会画”的快乐中来。 孩子画画天生重想象、重情绪,他的创造活动才会表现得比较自由、创造能力也发挥得比较充分,而且也会比较自信。所以,教师的教育态度就非常重要,哪怕你不小心的表露出一丝丝的不满,都会给孩子的创造受到影响了。作为孩子美术教师一定不是教孩子随意绘画,而是懂得了解孩子、有耐心、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敏感点,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发挥潜质,使孩子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去探索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获得经验,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过程中时,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是挑剔者、替代者。孩子的作品不能用“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更不能用要求太高。耐心的、细心的倾听孩子的介绍,尊重孩子的作品,认真欣赏幼儿的作品。 在“启蒙”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如: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动笔,教师只会一味的指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导往往会被忽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总是不能安静的坐好画画,总会有说不完的话,这时的教师只是制约孩子,让孩子安静等。从我短短的教学经验中我总结了几点我自己的解决方法: 环境让幼儿融入绘画的世界。 在教学绘画活动过程中,孩子的美术创作应该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于孩子不动笔的情况,教师和家长都不能太过于急噪,更不要、不能责怪或批评孩子。应该正面引导孩子,开导孩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想画什么,帮助孩子把自己心中所想的,嘴上所说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事物都画出来。当孩子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后,教师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积极的态度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不要要求孩子绘画到什么太高的级别,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画画好就行了。尽可能的看到孩子作品的闪光点,对其作品加以肯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并且与孩子共同或让孩子与同伴一起来分享其成功的快乐。不好的地方不要直接否定,可以说:“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的画变的更漂亮,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当孩子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作品受到教师和同伴的承认和赞同时,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了满足,表现出更好的对绘画创作的热情。在环境布置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展示角,把好的作品放到那去让孩子们共同欣赏,这样幼儿都会有动力,“美”就能很好的随之而来了。 语言激发的动力。 ①、兴趣从语言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