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 对科学的认识,往往侧重于前人总结的经验和书本知识,其实它还包括了获得信息的过程。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关系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在推动力,与学习动机密不可分。有了兴趣就会要求认知,参与探索活动。科学课程要为学生兴趣培养提供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引发、激发、提高、保持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将来服务于科学,服务于社会。
人在学生时代对某方面的知识产生兴趣,很可能使他终一生受益,从而走上成功的道路,然而兴趣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成为科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探究科学知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理所当然,使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成为一种本能需要。 在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注意到以下几种比较实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引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的同时再适当地进行辅助电教手段,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景,展示资料或演示操作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从蛋壳到拱桥》中,在引导学生发现蛋壳的特殊构造后,观察各种拱形建筑的共同点时,我使用了大量色彩亮丽,种类繁多的拱形建筑的投影,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从更多的事例中找出科学规律,并感受自然事物的壮美和无比神秘。在《煤的形成》一课中总结课文的时候,我播放了一段关于煤与石油形成过程的录像,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巩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自然的力量产生兴趣。 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各种电教媒体不断升级,合理使用各种电教媒体(特别是多媒体),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把科学课上好,让科学课对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二、通过观察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人类与生俱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才使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并且成为万物之长。儿童的天性就是如此,对新鲜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这种对新奇事物的求知欲,就是学生对科学的一种兴趣表现。 例如,在教六年级《电产生光》一课中,由于灯泡类的发光器比较常见学生兴趣不是很浓。我设计了一个让铅笔芯通电发光的小实验,由于这个特殊少见的现象马上把学生的视线吸引了过来,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毛细现象》这课时,我让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然后观察并进行水沿着空隙和小孔往上“爬”的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好动也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动手的欲望引导到观察和实验中去,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一方面使学生对观察试验更加渴望。当然在设计实验时,不仅要注意难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