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构建家园合作机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教育是多边的,只有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家园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教育要追求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必须进一步拓宽家园合作的渠道,探究家园合作的新形势。本文主要分析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探索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 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就是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积极沟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构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更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协调共振,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家园合作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写成拙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理念:彰显家园合作之旨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陷入了“5+2<5”的误区,也就是五天的幼儿园教育,经过双休日的家庭教育后,教育效果大大降低。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地处海滨,幼儿家长大多是常年出海在外的渔民。他们对子女十分溺爱,不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形如两张皮,很难形成合力。因此,不少幼儿任性,自我意识过强,缺乏自理能力。 家园合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动共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家园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园双方都应该有科学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幼儿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家园合作,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教师是家园合作的主导。 教师是家园合作、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操作者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决定在家长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占据主导位置,教师的理念决定着家园合作的程度。因此,我们认真学习、理解新《纲要》中提出的“合作伙伴”、“尊重、平等、合作”“理解、支持和参与”并进行了探讨,形成新的理解:我们应该摈弃以前自己高高在上,把家长当成受教育对象的现象,而应正确认识家长的作用,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伙伴,服务与家长。 教师作为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只有以积极的态度真正接纳家长,她们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才可能畅通,幼儿园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长方面的支持。而一旦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建立,彼此原来存在的那种责任分割甚至威胁感就不复存在,双方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2.家长是家园合作的主角。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家园一致担负起促进孩子发展重任的重要意义后,才能真正实施家园共育。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针对我园家长大多是渔民的现状,我们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