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音乐学科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了很大的改变,笔者通过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在教学中渗透了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渗透。而“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一旦有了生命的活力,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尽情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并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审美体验的过程,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旋律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总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就落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上,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为学生终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来创设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教唱《雪绒花》时,通过观看美国故事片《音乐之声》,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内心世界,继而引导学生重点欣赏其中的几首主要插曲《雪绒花》、《多来咪》、《孤独的牧羊人》、《攀越群山》等。在学生的欣赏过程中,配以生动的语言,缩短的学生与歌曲间的距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内心积淀起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因而唱歌的时候他们非常投入,从音乐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注重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引导、激发创新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作性的个性品质。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的创作性思维能力。再者,教师还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再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官多方位的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使他们的欣赏水平提高到另一个高度。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如在教唱完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后,分组排练戏剧小品:1、妈妈的生日;2、妈妈出差了;3、妈妈下班了。每个组有一位“”导演负责排练,同学们积极动脑,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孩子,有的念旁白,表演得惟妙惟肖,幽默诙谐。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能够回想起来,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节。如森林中的松涛声、鸟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