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决不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就算完事的。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凭借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以读的训练为重点的语言文字综合训练,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理解性训练 积累性训练 运用性训练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叶圣陶先生批评旧式语文的三大弊病,第一便是“在阅读教学中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这就明确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写”;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必须的。 一、多读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阅读教学具有三个功能:培养阅读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积累语言材料。所谓语言材料指的是词汇、句式、构段方式以及各种表达方法。以往我们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重理解,这是显性的,也容易看出来,而对于积累这个隐性的过程则重视的不够。“书到用时方很少”,恰恰是由于积累不足所致。 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朗读。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现代语言学非常强调语境——语言的运用有具体的环境,而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词汇或句式。在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最大的优势便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境之中。通过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熟悉他们的用法。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可以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的批评前苏联的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太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受前苏联教育影响极深的我国阅读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阅读课中的读,应该有教师的指导,而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小和尚念经”般地一味多读。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让学生读有所得。拿朗读来说,我采用的指导方法有:1、帮助理解。学生有时读得不够好,首先是因为理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