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 [摘 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本文结合学校实际,从农村寄宿制存在的优点及问题出发,并提出相应的方法或措施,力图为广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砖,提供一份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研究作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关键词] 农村 寄宿制 学校管理
农村小学寄宿制,是欠发达地区为了调整学校布局而实施的。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布局调整的问题,而且也拓宽素质教育的时空,提升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直效之举。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学校采取“集体管理”,学生道德品质有所提高。集体生活,军事化管理,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寄宿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在学校集体的大家庭中生活,有积极进取的集体舆论导向,有科学文化的激励机制,有健康文明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的熏陶,有统一规范的作息时间安排,有不同时段纪律的约束,有朝夕相处师表形象和言谈举止的正面影响,更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宿舍管理教师全面的指导、督促,全方位、人文化、人性化、人情化的管理。所有这些都为年幼、可塑性强的农家孩子良好行为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营造了优于一般农村家庭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开展多种活动,寄宿制学生潜能得到开发。寄宿生课余生活集体活动和自主活动相结合。不但培养了集体合作意识,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的空间里,放开思维,放胆想象,放飞理想,加之寄宿生课余时间充裕,占有学校室内外训练场地和电脑、图书、音像资料,文体娱乐器材机会多,训练机会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同学交流切磋技艺方便。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寄宿生兴趣、爱好、特长,提高全面素质创造了一般农村家庭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 (三)、学校注重加强生活教育,使寄宿学生自理能力提高。寄宿生基本以独立生活为主。童年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这以及说是向孩子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不如说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板、栽瓜种菜、养花护绿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是一种生活压力,但这更是一种生活的锻炼。与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在这样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寄宿生与在家庭温室呵护成长的走读生相比,自主、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的能力理所当然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