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众人皆醉,我独醒 ———论《离骚》主人公 [提要]《离骚》这首抒情长诗塑造了一个光辉的主人公形象,他坚持进德修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理想,忠贞不渝。但由于那样一个社会,“众人皆醉”,决定了诗人的悲剧结局。 [关键字]《离骚》 爱国主义 悲剧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一首自叙性的抒情长诗。它的作者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卓绝的艺术才能和巨大的文学成就同他的人格的光辉融化在一起。而他伟大崇高的人格在《离骚》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离骚》塑造了一个光辉的主人公形象,他的伟大崇高的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修为常”坚持进德修业的自我教育精神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好修为常正是贯穿诗人一生的一根主线。文章开头便自叙身世,表明诗人与楚国的关系至切,暗示自己的作为要无辱于祖考,有所成就。正是这种意念的促使,他努力上进,“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群芷兮,紉秋兰以为佩”,诗人以采集各种香花美草做配饰为喻,形象地表明了他博采众善,追求美好事物,勤奋不息。这样做为的是使自己有“修能美德”,实现为楚国改革弊政作前驱的心愿。 在积极自修的过程中,诗人担心的是时不待人,“美人迟暮”。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也会引起诗人的时间忧虑。 “老冉冉其将至兮”,“及荣华之未落兮”,“恐鹈鴂之先鸣兮,“,及余饰之方壮兮”,“及年岁之未晏兮”。这些比兴与直陈的交互表现,凝聚着诗人生追求的可贵的时间意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虽然遭谗见废,仍然“饮露餐英”以求内心的坚贞芳洁。所以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做到“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他耿耿于怀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国家的命运,“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只有在崇高理想的指导下才能做到“好修为常”; 也只有做到“好修为常”不断进德修业,才能把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坚持到底。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誉“与日月争光可也!”笔者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正是两千多年来屈原之所以“光争日月”的原因所在。而他的这种强烈的情感在《离骚》中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坚贞不渝的政治思想 由楚国来完成“大一统”的历史任务,是诗人坚贞不渝的政治理想。诗中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仿他们。这正可以看出他的正确、伟大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抱负。 再看诗人的“美政”理想。“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污而不颇。”他一再赞颂“先王”的尚贤,实际上希望楚王重用治国贤才。他提出“循绳墨”的主张,必然要除奸佞,革痹症。他在作品中反复抒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腐败朝政的愤怒,对楚王昏庸的憎怨,对权贵误国的斥责,他的忧思悲愤地心情是与当时人民的爱憎连在一起的。反映了当时处于战乱频繁、灾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