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论《百年孤独》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摘 要]《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新时期以来作家中引发了魔幻叙事的热潮。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离形得似”,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逐步本土化,并渐入佳境。本文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中国魔幻小说的走向四个方面,引入文本实例和不同观点,充分展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深厚渊源。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 渊源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文坛上引起极大反响。在《百年孤独》中,通过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流派的创作手法,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拉丁美洲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变现实为神奇而又不失其真”的艺术特点,让长期以来固守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国文坛为之耳目一新。 一、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1、震撼与伟大: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作家实现了高度契合;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百年孤独》就在这个时候引起了国人的侧目。曾被归为“寻根派“作家——莫言说:“我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而在开篇句式之外,中国文坛出现的寻根文学和故乡书写也被认为是受了《百年孤独》的影响,比如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又或者是家族故事小镇书写如张炜的《古船》、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都在此时开始成形。 (1)80年代中期催生出的新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原因和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的显著特点是: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特征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寻根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这一点可以从“寻根派”作家们的文学主张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在这种文学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作家创作了一批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探讨与沉思我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作品。例如阿城的《棋王》,有意将故事的内涵置于极为庞大的传统文化空间中。从故事外壳来看,阿城似乎只写了王一生对吃和下棋的专注,用吃这个生存的基本条件来本能地对抗物质上的困顿和折磨,用下棋这个传统而又简单的娱乐方式来消解精神上的苍白和无聊,但由于王一生在选择下棋这一精神自慰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将下棋与传统文化上的悟道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使得这部小说对传统哲学中人的生存方式与理想有着更为深远的反应,也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中的儒道式生存哲学。 (2)中国文学开始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