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种关系的处理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二者相辅相成,“偏工具性则散,偏人文性则空”,语文教学中同样要处理好目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载体,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是教学中的老话题,但也是容易发生教学思路偏差的新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落实课标的重要前提。 本文论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跟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力求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处理好这三种关系,以实现目前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提升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为其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目标 形式 内容 主导 主体 统一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似乎又处于一片困惑之中: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该讲的不讲,学生近乎到了放任自流的地步;因为强调读书积累,所以课堂上只有学生的读读读,目的不明,层次不清;因为要强调主体的独特感悟,以至于学生怎么说都对,没有了标准,没有了教师应有的引导;因为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上普遍放弃了对字词句的分析与比较、理解与鉴赏,语言文字在课堂中不见了……回顾近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似乎走过的始终是一条曲折的路,从教师“一讲到底”到“一问到底”,再到现在的“一读到底”,从强调思想性到强调工具性,再到强调人文性,似乎非左即右,非此即彼! 我认为,产生目前语文教学困惑的原因,客观上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强烈冲击,主观上是我们对语文新课标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导致在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本文结合自己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准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的性质,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语文即语言文学。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具性指它是进一步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独特特性。长期以来,它被当作语文学科的唯一特性,统帅语文教学几十年。人文性主要指语文学科索特有的文化积淀、思想内涵、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