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独特的艺术形象
[摘 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其中师徒四人形象更是光彩照人,家喻户晓。其中猪八戒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以前总认为他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猪八戒的可爱之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他在这部浪漫主义伟大作品中,是最具现实性的人物,他的典型性正如林语堂所说“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而且更具大众化、现实性,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朴实 典型 现实 大众化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但是主要人物之一,而且也是正面人物。尽管相貌奇丑、面目可憎,一露面就能把人吓个半死,歪打正着的起到清道夫的作用,但猪八戒绝对是《西游记》里的正面角色,属于取经队伍中的重要一员,这与西天路上那些专门打家劫舍、祸害四邻的妖魔鬼怪无疑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地位,仅仅次于孙悟空。在取经故事中,只要孙悟空出现的地方,就少不了猪八戒。因为他们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有着共同的命运。 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显然是孙悟空。这只要看一部《西游记》就可以明白。孙悟空敢于反抗天上人间的权威,大开三界,聚众起义,把一切统治者全不放在眼里。这是劳动人民对人类暴君反抗的最高想象;同时,他又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在西天路上,克服了狂风、烈火、恶兽、毒虫的磨难,这又是劳动人民对自然暴君征服的想象。孙悟空这个人物是广大群众通过无数传说创作出来的最理想的典型,在西游记故事中,他是正义、勇敢和智慧的化身,是战斗精神的代表。 不过《西游记》到底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当我们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不仅看到生活中最理想的一方面,也看到了较现实的一面。猪八戒是作为现实化身而存在的。《西游记》中有了猪八戒,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而且使这部神话小说增加了很多的人情味。为浪漫主义作品增添了现实色彩,丰富了文学内容的内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猪八戒这一典型形象。 一、猪八戒是魔幻小说中最朴实的形象。 猪八戒一出现,还是一个妖精的身份, 可是这妖精却与众不同,他是高老庄的女婿,高员外说起他,是这个样子:三年前,有一个汉子,模样到也精致,他说是福陵山上人家,姓朱,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愿与人家做个女婿。我老拙见是这般一个无根无绊的人,就招了他。一进门时,到也勤快: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只是一件,有些会变嘴脸,连他用的那件兵器——九尺钉耙也像个农具,孙悟空首先嘲笑他:你这耙可是与高老家做长工筑地种菜的,后来在平顶山银角大王也说他:你会使这耙,一定是在人家园圃中种菜地,把他这耙偷将来也。在通天河救唐僧时,那妖精也说:你原来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你会使耙,想是雇在那里种园,把他钉耙拐将来也。 二、 猪八戒形象的典型性。 1、猪八戒作为一个现实的典型,他有许多典型特点,这些典型性格丰富了文学的艺术内涵。 那么,我们看一看他的艺术性表现。猪八戒第一个典型性的表现,就是当了和尚还想娶媳妇,一遇困难就想回家,看他刚拜了师父,要从高老庄起程的时候,就对高老说:“上复丈母,大姨、二姨并姨夫、姑舅诸亲: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 在宝象国,在狮驼山,在镇海寺,在陷空山无底洞,遇到阻碍,他都想“散伙”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