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谈化丑为美
[摘要]长期以来,“化丑为美”往往被看成是两种美学形态的简单转换,从二者内涵,美学形态以及审美意识的静态分析看,它们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向度的关系,误解成因是将两种美学形态,真善美以及美的形态与审美功能相互混淆。艺术家具有独特的揭示丑的本质的能力,进入艺术殿堂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把丑变得更典型,便从反面肯定了美,体现了合目的的“善”。 [关键词]审美功能 艺术 辛酸美 畸形美 奇妙美 反衬美 狰历美 悲壮美
对于美与丑的定义,历来谈论已经很多,对于理解也是人言人殊。西方美学界对丑的本质的界说总括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客观形式说,如古希腊一些美学家认为,美在于物的形式和谐,有秩序,有一定比例,多样统一等。而不和谐的,不合比例的,呆板无变化就是丑。把美学命名为“埃斯特惕客”的德国“美学之父”保姆嘉通的形式完善说也属此类,他认为“完美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二是,主观感觉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移情派美学的重要代表谷鲁斯,他认为“丑这个范畴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休谟与谷鲁斯的见解大同小异。他认为美的特征就是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要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一、美与丑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现实中许多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却被转化为赏心悦目的对象,艺术像一根神奇的魔杖,随处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无数“丑得如此精美”的形象。那么,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何在呢?古代东方术士的“点金术”,只不过是一场诱人的梦幻,但艺术创造中的“点金术”确实是存在的,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就曾说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接触一下,‘丑’就变成‘美’了。”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把现实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而在拙劣作家的手下,美甚至可以变为丑。那么这个能化丑为美的“魔杖”是什么呢?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绝对的美与丑,它们是与人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只老虎孤立地看很难说出它的美或丑,当人们在深山中与猛虎猝然相遇时,它是凶的,恶的,丑的。所以说美与丑在现实生活中是相互存在的及相互作用的。 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美丑的对照原则来创造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美和丑是对立斗争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里面,恶语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共。”他正是以这种审美的对照原则来进行艺术实践的。 在《巴黎圣母院》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两组人物的对照:爱丝美拉达,卡西莫多与克洛德,浮比斯;我们还看到两种爱情的对照:一种爱丝美拉达对浮比斯的纯真的爱,卡西莫多对爱丝美拉达的全心全意的爱;另一种是克洛德对爱丝美拉达的兽欲,浮比斯对爱丝美拉达的玩弄女性的风月老手的情欲。我们还看到了两个节日的对照:愚人节与宗教节;看到了两个王朝的队照:乞丐王朝与封建王朝;还看到两种法律: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