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如何对学前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陈鹤琴先生又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良好;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成绩,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教育的后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正面鼓励,耐心引导 班级中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它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但我感到,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前一阶段,我发现男孩子站队时特别乱,爱吵闹。但有一次,我让全体幼儿在门口站队,发现某某小朋友很自觉地站好,动作迅速。我马上表扬了他,其它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那天早操某某小朋友做操、站队都非常棒,我又表扬了他。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我认为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二、教师应以身示范,给孩子正面引导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及时为幼儿树立榜样。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上下楼靠右走等等。 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