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樊篱内开出真奇葩 __谈谈杜丽娘形象的真实性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也有人认为,在杜丽娘还魂之后,她的所有反抗意识、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重重阻力,她不敢反抗。很多论者认为:文本中死而复生以前的杜丽娘是反抗封建礼教的,而复生后近20出的篇幅中,杜丽娘基本上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因而得出结论:杜丽娘前后性格不一致。笔者认为:下是杜丽娘性格的这种矛盾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朱理学对人性的摧残,从而使得杜丽娘这一形象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从而显得异常真实、饱满! 杜丽娘是一个热情大胆的反抗女性,但她同时又是一个生活于理学统治的中世纪的贵族妇女。她不能脱离她的时代,也不能脱离她的阶级。她的反抗采取不同于他人的形式,具有她所独具的特征。这就是:她在反抗道路上的每一个行动,几乎都拖带和幌动着那副沉重的精神镣铐。 毫无疑问,在不适宜、不容许生长爱情的土壤里偏偏要萌生爱情,这种在非人的境遇中对于正常人的生活的自然而又合理的向往和渴求,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蔑视和反抗。它表明了人的青春和生命是富于活力的,并不那么轻易地就会被埋葬、扼杀。“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这是杜丽娘怨愤的呼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这是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憧憬。这种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喊,深沉有力,却又凄楚哀怨。我们分明看到那个令人压抑的、不自由的时代在杜丽娘的思想性格上投下的暗影。人物不能超越历史而存在、活动;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理解、看待和要求杜丽娘的反抗精神。 与此同时,剧作者在跟春香那种大胆、泼辣、爽朗的思想性格的对比中,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思想和行动的束缚。《闺塾》一出中,两人进馆稍迟,招来陈最良的训斥:“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当即针锋相对地投以尖刻的嘲弄:“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而杜丽娘却只回答:“以后不敢了。”对于陈最良迂腐可笑的解诗,春香是无所顾忌地打趣、嘲笑,弄得师父狼狈不堪。而杜丽娘却是彬彬有礼、轻言细语地说:“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只是含而不露地透出一丝不满。她分明跟春香一样怨恨那枯燥无味、拘束身心的读书生活,而向往于“花明柳绿”的美好春光,但当春香偷进后花园而引起陈最良的恼怒时,她却娇揉作态地斥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