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这是南宋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那喷薄而出的统一祖国的激情,倾泻而出的壮志难酬的遗恨,深深地撼动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多少年来,《示儿》这首诗常在人口吟咏,激发着人们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字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在女真统治南犯区长大,他虽然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地主家庭,但从小就饱尝了故土沦丧,民族遭辱的耻辱。因深受父、师爱国思想的熏陶,自幼就一直怀着对祖国的忧虑,一直没有忘记要洗雪国耻,立下了救国报民的壮志。成年礼部试,名列第一,但因他“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派官吏黜免。乾道二年,时任隆兴府通判的陆游积极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军事策略和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并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的罪名,被罢职归里。后到四川(当时的四川积极赞助军务,“陈进攻之策”亲自参加了抗金的军事活动。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奋发时期,此间的战斗生活成为了他以后爱国诗的主要渊源和现实基础。淳熙五年春,陆游去职还乡,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在山阴故居度过。1210年除夕,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带着对祖国命运的无穷忧虑,怀着对国土未复的怨恨,离开了人世。 南宋在我国历史上应属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陆游便是这个时代中最引人关注的人物之一。动乱的现实世界、丰富的战地生活、激越的爱国热情、执着的斗争精神、坎坷的生活遭遇。这些都是陆游爱国诗篇的渊源之泉及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陆游是南宋爱国将领中最杰出的一个,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的一生。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中国诗史上可以称为一座灿烂的丰碑。陆游的诗歌作品,其精华全是那些洋溢着爱国激情的篇章。翻开这些作品我们所看到的: 首先是诗人那种渴望着故土能早日恢复、祖国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他向往着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向往着宋太祖统一天下的功业,追忆着“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的盛世;日夜向往的是“何日王师从天下,雷雨倾洞收枪《蒸署思梁州述怀》”要挽天河洗洛嵩“《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这种时刻不忘的复国理想,常常被诗人借着丰富的想象抒写出来。这类诗作还很多,比如在《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中就有”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这是想象王师北伐出征,势如破竹,尽复失地的情景;可见诗人至深的爱国之情。说道此,我们必须要提到陆游的那首著名的《观大散关图有感》“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乾道九年十月,陆游在观看宋金交界的地图之后所作),面对一幅边境地图,诗人的思想如滔滔江水连翩而下,由大散关一带山河的雄壮、志士的忠义,联想到尽复失地,北伐胜利的情景;进而更描绘了胜利后重建旧都,振兴国家的蓝图,这就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抗敌理想和为国立功的誓愿。读此诗,我们可以从那不绝的余音中去体察诗人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有: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中的“冈蛮极目汉山川,四海之内一片太平景象的憧憬,为了这一理想,诗人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战略思想。”《记梦》中的“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作为收复中原沦陷区的初步计划,而现在他在梦里还念念不忘地区形势险要、物产丰富,便喜书《山南行》把收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从关中进军的壮举上。诗中这样写到“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这完全是他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这一政治主张的诗化的表现。 其次,陆游在他的爱国诗篇中,还以爱憎分明、无比坚定的立场,愤怒地揭露了女真族的残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