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浅谈“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一线之差如何把握? [摘 要] 看着现在的孩子时不时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候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反观现在的孩子,虽然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也顶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这样的孩子怎么会过着真正快乐的生活呢?我们要如何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不由地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观点——“生活即教育”,对孩子们来说生活才是他们的全部,而接受教育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实施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育即生活”,把接受教育看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快乐 童年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这是郭沫若先生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可见陶先生在教育历史中可以和孔老夫子相媲美。陶先生一生之中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教育的观点,其中“生活即教育”更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是陶行知先生的老师杜威提出来的,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从文字表面来看只是位置的变化,但是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陶先生也一再地对“生活即教育”进行全新的解释,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试问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 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来看,我们无疑是要选择陶先生“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来开展工作,还我们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实际教育当中又要怎样做到“生活即教育”呢,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呢?下面我就把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实施这一理念所得到的感受概括一二,所代表的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当然经验不足,还望前辈们多加指点改正。 我觉得“教育即生活”是把教育作为了主体,生活反倒成了客体。而“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才是孩子们需要的,对孩子们来说生活才是她们的主体,接受教育只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一直是用成绩较好的同学鼓励我们要像她们学习,让我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的形象,从而让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前进。自己的父母还一直会说:“隔壁的姐姐,现在是什么什么干部,你长大了要像她一样”。这些虽然表面看来没什么不好,而且似乎看起来还可以促进我们积极进取的心态,但是孩子会产生“我一定要像她们那样才是有出息的,爸爸妈妈希望我像她们一样有出息”之类的想法,这不仅仅给了她们一个鸟笼,还给了她们无形之中的压力。现代的教育观念比较开放了,但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无意识中就变成了“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中徘徊不前,却始终做不到“生活即教育”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