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孔乙己人物形象 《孔乙己》作于1919年10月,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新的小说,也是鲁迅最有名的短篇之一。全篇只有三千字左右,就创造了一个另人过目不忘,并在心中疼痛怜悯的人物孔乙己,他是一个带有喜剧因素的悲剧人物。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气息奄奄,封建科举制度也即将被废除。孔乙己是这个社会制度所产生的畸形儿,牺牲品,也是这个社会最终结局的验证者。 作品以鲁镇咸亨酒店为背景,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把孔乙己与“长衫客”“短衣帮”,冷冷的老板还有没有半点同情心的主顾的关系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顿时有一股寒意袭来。寒的是人情的冷漠,孔乙己的麻木愚钝,更是整个社会的残喘气息的体会。鲁迅以孔乙己为形象代表,用他的悲惨的一生,以及周遭人的对他的态度给我们演绎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画面。 1、孔乙己披着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的外壳,坚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拖曳着封建思想毒害的灵魂,行走于世间,受人耻笑与凌辱,自己却仍狡辩维护虚伪的“文人头衔”。 孔乙己毫不怨恨封建教育对他的毒害,而是悔恨自己没有中举,没能爬上统治者的地位。他仍然以读书识字为荣,没有进学为耻。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接着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刹那间的神情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隐情:没有进学是他最大的心病、最大的耻辱、最大的痛苦。偷东西挨打、受人嘲笑,也使他难堪,也给他带来痛苦,但他还可以睁大了眼睛,涨红了脸,极力掩饰、辩解,惟独“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件事可实在使他伤心、使他羞愧,他连辩白的勇气和理由都没有了。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也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太深了!即使到了偷窃度日、受尽凌辱的境地,还被这种思想紧紧地束缚着,不得解脱。这正是作品揭示人物灵魂最深刻的地方。孔乙己痛苦地行走于世间。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 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是封建秩序中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现实的最大特点的积累。[ 陈根生:《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语文月刊》,上海出版社。(1989年第7、8合刊)第28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呐喊》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鲁迅研究会,《鲁迅研究》1988。 (4)为红:上海《青年报》1982。 (5)秦林芳:《名作欣赏》1997。 (6)陈根生:《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语文月刊》上海出版社,(1989年第7、8合刊)。]为什么《孔乙己》为作者自己所喜爱,并且赢得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国度的读者的喜爱,原因就在于:它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同时,还具有这种审美的超越性。鲁迅借孔乙己的“往事”传达出了自己对人类现实处境和未来命运的独特体验和哲理领悟。通过对于文章中的细节处的描写,使人既体会到作者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生存的无奈,也品味出了对于他的讽刺的力度,我感觉鲁迅对于这个人物既爱又恨。爱他的对于当时那种社会中作为代表人物的突出性,恨他的无知与不觉醒,正是如此我觉得才会让孔乙己如此丰富,如此深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