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思考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鼓励学生质疑,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精神。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设疑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学习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利用多种材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借助音乐、录像、图画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 1、音乐激趣设疑。 学生喜欢轻快的音乐,我根据他们这一特点,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中,我说:“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曲子,这曲子名叫《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课文中学习。 2、录像激趣设疑。 学生记忆一个活动场面比记忆一个静止场面印象要深刻得多,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教学《开国大典》中,我说:“同学们你们看过'开张典礼'、'奠基典礼',但你们有没有看过《开国大典》呢?今天就让我们一齐来观看我国的《开国大典》吧。大家要一边看一边感受当时的气氛,体会当时人民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中,使课堂讲授顺利地进行。 3、图画激趣设疑。 色彩明丽的画面往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海上日出》一课,课文中有色彩丰富的挂图,我贴出挂图,指着太阳问:“这是什么?”生:“这是太阳。”师:“太阳是什么颜色?”生:“太阳红通通的。”师:“图中太阳在什么地方?”生:“太阳在海面上。”师:“海面周围呈什么颜色?”生:“海面周围是粉红色、黄色、紫色等。”师:“你认为这幅图画是描绘是日出,还是日落?”生:“这幅图是描绘是出。”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丰富的语言描绘这么美丽的图画。”学生随着观察逐步进入课文中。 二、利用题目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第六颗钻石》中的“第六”一词是文章的题眼,我要求学生读题找出重点词,学生立刻发现问题“一共有几颗钻石?为什么只写第六颗?”又如《会摇尾巴的狼》学生通过读题找出重点词“摇尾巴”,马上发问:“狼真的会摇尾巴吗?它为什么要摇尾巴?摇尾巴后又有什么情况出现?”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