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 [摘 要]近年来,国际国内校园暴力事件的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关注。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已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出了不少呼吁,但是校园暴力仍是屡屡发生。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它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根据理论界对校园暴力成因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当代社会中出现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从校园、家庭、社会方面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校园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一、国际国内的校园暴力现象掠影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在日本,1984年和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自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2007年美国某学校一学生持枪射击,致使33人死亡;1995年1月四川成都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受到他人欺侮而自杀;四川奉节县一名学生在教室引爆炸药。当场炸死三人,伤四十人。2006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北京海淀艺校学生在课堂上辱骂老师;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研究生被杀死在实验室里;东莞某中学三名女生在教学楼内欺负、殴打一名女生,数十名同学围观起哄;不少学生还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2006年6月,珠海某学校几名女生在宿舍围攻一名女生,几名施暴者轮流不停打另一名女生耳光,被打者一动不动任其打骂。打人过程被同伴用手机拍下视频传到网上。2007年3月,东莞一所中学几名男生在教学楼走廊打一名男生,男生被打倒后,多名男生上前脚踢,周围几十名同学围观,有围观学生将打人过程拍下来传到网上;2003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一案…… 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任性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是让受害者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痛苦或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其次,它是一种基于个体或是群体在体能、心理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导致的权力滥用现象,其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实施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行为。 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已有人认为下列因素是构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学生与父母的消极和冷漠的关系、学生家庭中亲情的缺失、社会上暴力行为对校园学生的示范和影响、各种歧视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原因又有社会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的集合,包括校园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校园因素 1、制度及校园文化因素 目前,国内学校的体制仍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教学,学生则只有无条件的接受。这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明显分界线的等级和权威制度,当学生不服从或没有兴趣时,有些教师还会借助暴力来迫使学生服从。一些国外学者的论述表明:学校通常是一种以绝对服从为特征的权威型结构明显的组织,其所使用的具体教育方法如谴责、惩戒和训诫等经常是建立在应用攻击、权力和控制等手段的基础上的;有一个现象,一些学生在做教学游戏时,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挥。而自己则从不考虑学生的建议。这体现了校园是服从为主的机构,学生们已从心理上产生了这种认同,那就是“无条件服从权力”。同样,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及学生干部的作用,也体现了权力的分配,形成了学校等级式的和竞争性的权力氛围也在事实上为暴力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学校法制道德教育滞后和渎职行为激发了学生的暴力倾向。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而做出许多暴力行为的事情。同时由于学校在对学生管理上的疏漏,不管学校采取何种手段强化管理,校园暴力总有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仍不能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