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复述故事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 3-6岁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期,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托班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也都较乐意使用普通话表达自己基本的需求和想法,但小班幼儿的语言经验和词汇量还不够丰富。故事可以说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深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优秀的故事,除了情节的趣味性外,还藏着许多优美规范的语言。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小班幼儿的语言经验,丰富他们的词汇量,通过复述故事还可以加深文学作品的教育效果,促进幼儿记忆、思维和连贯性言语的发展。而在故事复述活动中,小班幼儿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故事进行复述,这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针对故事进行有效性的提问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复述故事 有效性提问 策略
复述是幼儿首先学习的一种讲述形式,它是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对文学作品的再现。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一、复述故事对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爱听故事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但如果能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起初,在幼儿倾听完三遍故事后,幼儿会对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大致情节(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初步的了解,这时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回忆、梳理故事内容。在帮助幼儿回忆时,可先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记忆最深或最感兴趣的部分,不过分要求幼儿按原文进行复述。针对刚学复述故事的小班幼儿来说,只要求他们能复述故事的开头、结尾、某一情节或某一对话即可,教师可利用语言引导来帮助幼儿慢慢的把这些小片段串联起来,让幼儿能从片段复述过渡到完整复述故事。 培养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好模仿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在幼儿心里老师是他们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之一。因此,教师讲故事时,抑扬顿挫的声音,夸张的表情及动作不但能吸引幼儿认真倾听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于故事中,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如:小猫走路是静悄悄的,教师讲述时可将声音适当放轻放小;有大灰狼来了,小动物们都很害怕,教师可边讲边做出紧张、害怕的表情、动作等。同时,这样也又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应多鼓励幼儿模仿故事里的这些声音、动作及表情,提高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及表现力,为幼儿今后绘声绘色的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复述故事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1、选择适合复述的故事作品。 首先,选择适合复述的故事作品是决定能否较成功开展故事复述活动最基本的条件。如:在一次复述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故事作品体裁的把握不够精准,误把一首对话较多的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