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析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 [摘要] 未成年人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大量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其中的一些孩子在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导下,逐渐染上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慢慢的走上犯罪的道路。于是,这几年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日递增。未成年人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也变得多种多样。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 原因分析 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是指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l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可见,从刚出生的婴儿到18周岁以内的任何一个年龄层的公民,不论其性别、民族、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如何,都属于未成年人的范围。”①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就我国而言,在改革的春风中,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吸收了西方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思想,同时,一些坏的东西也伴随着涌入祖国各地,从城市慢慢的向农村散,并且越演越愈烈。近几年,在各大报纸和新闻上,关于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较以前增加许多,涉及多种严重刑事犯罪,严重的危害社会治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量虽然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各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近年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与过去及成年人犯罪明显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父母的溺爱以及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80年代提前了2至3岁,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