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雷雨》与《玩偶之家》 [内容提要]将《雷雨》和《玩偶之家》作一番比较便可以明显地看出易卜生在曹禺戏剧上的投影。《玩偶之家》和《雷雨》都采用了团块式结构,也就是所谓的锁闭式结构,且都运用了“回顾过去的方法”,使得两个剧自始至终保持有力的悬念。《玩偶之家》和《雷雨》在人物性格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是一 个性格丰满、复杂的人物。《雷雨》中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繁漪,被称为“中国的娜拉”。尽管《雷雨》和《玩偶之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雷雨》毕竟是个独创,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 [关键词] 终局式 中国的娜拉 独创
作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易卜生为20世纪的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其创作实践和社会影响也足可与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媲美。他在欧洲现实主义戏剧走向衰落,自然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十分泛滥的时代,高举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旗帜,并创造了以设疑性构思、论辩性对白和追溯性手法为基本艺术特征的“社会问题剧”体裁。有的人甚至称易卜生为“戏剧上的罗马”,正所谓“条条大路出自易卜生,条条大路又通向易卜生。”同样,中国戏剧的发展也留下了他的影响和印迹,他的艺术精品是中国话剧的催生剂。五四运动之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在中国戏剧界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新文学运动的巨匠们对这位来自挪威的思想文化巨人子以了高度的重视。不仅《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推崇并介绍过“易卜生主义”[1];甚至一些有志于创作中国现代戏剧的青年,如洪深、田汉等,均把“做中国之易卜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而当时,最能打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之心的,就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以其独特的青春魅力登上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热潮。于是,一大批中国的“娜拉型”剧本应运而生。1919年胡适发表《终身大事》,紧接着熊佛西创作《新人的生活》。1922年侯曜作《弃妇》,1923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诞生,1924年有成仿吾的《欢迎会》,次年又有欧阳予倩《泼妇》、余上沆《兵变》问世,此外还有白薇《打出幽灵塔》(1928年作)等剧作,而曹禺创作的《雷雨》则是《玩偶之家》在中国的深刻回响。 (一) 曹禺从易卜生戏剧中吸取了思想尤其是艺术上的营养,他曾说过:“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严谨的结构,朴素而精炼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2]正因为曹禺对易卜生戏剧的深入了解,所以《雷雨》 的戏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