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悲剧中的苦难与甘美——谈悲剧的艺术魅力
悲剧艺术是一古老艺术样式,它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苦难,因为生活的苦难只能给人带来悲惨的呼号和痛苦的呻吟。然而,当我们翻开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却惊异地发现,作家艺术家们却更热衷于写人生的苦难,而读者也更喜欢观赏、阅读令人辛酸掉泪的悲剧。悲剧,作为艺苑中的奇葩,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无数哲人的厚爱,历史上人们也一直把悲剧视为崇高的艺术,直到今天,悲剧仍是美学界和戏剧界讨论的重要对象。何为悲剧?如何认识悲剧艺术,这些将是本文论及的内容,也是我们理解悲剧艺术魅力所在的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悲剧艺术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朱光潜先生早在30年代初就说过:“对于象悲剧这样的老话题,已经没有什么完全新的话可说。”然而当我们审视近代以来的文学和美学研究,却不无惊奇地发现,似乎再没有什么比悲剧问题更引人关注并聚讼不一的了。笑比哭好,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引发一次深刻的哭,其价值远远胜过千万次平庸、浅薄的笑。纵观古往今来一些伟大的作品不管是所谓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创作还是含有悲剧性的创作,它们都以悲剧精神形成了迷人的魅力。 悲剧,是指代表着人类生存的进步倾向、体现出正义、善良的人生,不该否定而被否定,不该毁灭却遭毁灭。它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倾诉着人类的情感,围绕着人类的生命意识进行深刻、有意味地阐释。只限于展示残酷的事实,是自然主义的浅显摹写;只限于流露悲怆的情调,是悲观主义的懦弱表现。悲剧的本质是以否定的方式,如痛苦、灾难、毁灭等,从反面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是悲剧的主要根源。其所表现的是人的痛苦和不幸,其悲之甚,其悲之烈,都足以引起欣赏者巨大的痛感,引起我们深深的震憾。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古今中外无数读者的赞誉和珍爱,历久而不衰。如果我们探索一下这部作品追魂夺魄的奥秘之所在,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最根本之点,就是因为作品豪不掩饰地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就是因为作者用自己的感受真切地描绘了人生的痛苦,梦幻地破灭和美好爱情的破碎,就是因为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男女主人公发人深省的人生悲剧。概言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从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悲剧性,是《红楼梦》终于成为永恒而伟大地惊世之作地重要因素。尤在其后四十回中,其矛盾愈演愈烈,“慧紫鹃情试莽玉”、“惑奸谗抄搜大观园”、“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满消息凤姐设奇谋”“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颦卿绝粒”是作者在林黛玉形象上加添的最浓重、最悲凉的一笔,是宝黛二人赠帕定情之后的一次大波澜。这一情节,前有“惊恶梦”作渲染,后为“黛玉之死”作铺垫,为林黛玉这一悲剧典型的最后完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绝粒”的缘起是因为听说宝玉订亲了,这消息对于一往情深的黛玉而言,真不为是晴天霹雳;“绝粒”的举动则是黛玉以情抗礼的内心情感波涛的大胆渲泄,而这对于柔情似水的黛玉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多愁善感、以泪洗面是黛玉悲剧性格的重要特征,那么,“绝粒”所表现的大胆抗争,则有力地显示了黛玉悲剧性格特征更深沉的一面。正因为如此,贾府的统治者警觉并迅速行动起来,于是不久就有了“掉包计”的产生。在“绝粒”进程中,尤其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嗣后,一句“亲上作亲”的模糊话语,竟然给立意自戕的黛玉造成了幻觉,于绝望中看到了一线生机,这是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