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若干看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人就自己的几次求职就业经历对我国就业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总结如下: 一.就业歧视现象严重 1.户籍歧视。在中国最为严重的歧视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因为它关系着群体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视农村户口。农村劳动者在城市中就业广受不平等待遇。农民往往被冠以“乡巴佬”称谓,被“城市户口”拒之门外。由此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案件数不胜数。②歧视外来人口。本城市的企业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户口优先”,或者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随着城市失业和下岗现象的日趋严重,从地方政府的政策看,倾向于采取以消除外来劳动力就业竞争为目标的政策,许多政策中排斥和歧视外来人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户口”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最为坚硬的挡箭牌。 2.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在我国乃至全球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法律对妇女权益的保护都有规定,但是,实际中许多单位不愿雇佣女性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了不平等的标准,于是,限制性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男士优先”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单位的招聘广告中明确提出,女性一旦被聘用,8年、10年……不得生育;有的私营企业在女职工孕期采取了“变岗变薪”的方法来侵害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3.年龄歧视。由于中国人口多且增长迅速,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趋势。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大量招聘广告的限制性条件中。甚至有的私企还苛刻的界限在25岁以下。我在求职过程中看到街边好多卖冷饮,冰激凌等的小店都要求25岁以下,这让我很想不通,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都志向远大,谁会去那毫无技术含量又没发展前途的“街客“去。求职者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除此之外,许多单位变相迫使一定年龄的受雇者自动离职或者退休。如所谓的“买断工龄”,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一定补偿后就与其没有劳动关系了。我妈妈今年还不到40岁,呆了几十年的工厂说买断就买断,一次性给了些钱就让我妈妈光荣下岗了,至今仍在找工作中。 4.政治态度(身份)歧视。“党员优先”是经常在政府部门的招聘书中看到的条件,其它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的非秘密单位和非国家机关的私有企业竟然也要求应聘者须为中共党员。诚然,党员在政治立场上、思想程度上会比一般人高,但在专业技能与水平上并不能一概而论,尤其对一些专业技能要求高的单位更是如此。而且现如今党员越来越难当,就拿我这大专生来说,总共就3年,可党员先要提名,然后考查一年,接着表现好了才开始预备,更不提那些时间长点的了。 5.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研究生以上”的招聘要求,在当今的人才招聘市场上不断出现,“高学低用”的情况不断发生,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而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却又是,有些用人单位不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