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之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正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材的改革对学生参与性、创新性的要求逐步提高。参与、创新的主体是学生,互动即师与生的互相协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日益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
什么是“自主”? “自主”至少应具备以下五种内涵:1)主人。作自己学习的主人,以及对集体、社会、国家所应具有的主人意识;2)主动。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3)主意。自选学法,对于学习有自己的方法;4)主见。有自己的看法,能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充分相信自己;5)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以上四个方面得以落实的保证。
分析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即被动学习的原因 一、不敢参与。 这与旧体制下一些老师曾经的“师道尊严”不无关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要求学生言听计从,一步一步走进教案设计好的圈套里,而面对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动辄以扰乱课堂秩序为由大加训斥,甚至发生罚站、请出课堂等体罚与变相体罚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师为正本,师云亦云”,而教师的这种威信也是无法长久保持的,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停在表层,他们真正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都无法暴露,更不要说什么创新意识了。 二、不愿参与。 这是一些教师不相信学生,包办代替太多的产物。教师抓的太多、扶的太多,自以为是对学生负责,实则不然。学生没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消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抱着“反正老师会讲的”的思想,便不用自己思考了,这样缺乏基本的思维运转,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三、不会参与。 “学问”、“学问”,勤学善问而非只学不问。模仿性学习与自主探索性学习的实效是截然不同的。但自主参与学习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些学生并非不敢也不是不愿参与,而是没有能力参与。这里,教师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是方法,让他们具备自主主宰学习活动的能力,可以创造性地学习。
关于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 一、明确自主努力的目标,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即明确自己的“学生观”。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学生跟老师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从属的关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而非拿出真理的人”,明确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