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课堂上有两个方面的提问,一方面是学生的提问;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提问。 课堂提问的意义。 "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蒸汽机代替铁铧是创新,电脑代替计算器是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燃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由此可见,体问,是教学语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了问题意识。这6项指标分别是这样表述的:"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和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除了日常生活外,平时都在探讨学问"、"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因此,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入口。 2.提问有利于感悟知识、揭示矛盾、发散思维和发展个性。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地思考,去质疑,释疑。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指出,要求学生能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地实际地掌握既有的知识,而且能使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荀子说得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把"好问"作为感悟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这是很高明的见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 提出问题的基本属性是"新"与"异",这正是矛盾不断揭示的过程,"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quot;。"疑问"能使学生心理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出结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冲突,容易产生矛盾,加上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相比他人就可能产生新的或者奇异的问题了。在问题的产生中就更有利于揭示矛盾。 先贤圣哲一贯提倡为学要有存疑精神。认为疑问的产生与深思熟虑相关连的,有思才有疑,能思才能疑;思得深,想得远,疑问才能提得深刻,尖锐而中肯。反之,不思则无疑可提;思得不深,疑问也不会提得深刻。这表明,问是建立在深思、慎思、精思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