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从《崔杼弒君》试析《左传》小说话特征 [摘 要]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这说明其文学价值之高,文学成就之大,足以为后世法。《左传》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它的叙事写人及战争描写等方面。《左传》作者已经从《春秋》那种极其简括的标题新闻式的文体中脱胎出来,将叙事和写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部长篇的叙事文学作品,具有“小说话”的特征。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 兴趣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这说明其文学价值之高,文学成就之大,足以为后世法。 《左传》的文章,为历代古文家所称道。尤其是它的叙事,被捧为叙事文字之轨范。杜预《春秋序》称美《左传》叙事之美,谓:“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其实,叙事和写人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左传》作者已经从《春秋》那种极其简括的标题新闻式的文体中脱胎出来,将叙事和写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部长篇的叙事文学作品。而人物和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因此,《左转》的描写,具有明显的“小说话”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古代小说之萌芽。下面,我试以《崔杼弒君》为例,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总结《左传》叙事写人的“小说话”特征: 一、从两人增加到九人,《崔杼弒君》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被成为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而在此“三要素”中,“人物”又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情节还是环境,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而《左传》小说化的重要体现,恰恰在于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当然,纪传体历史著作不可能离开历史人物的描写,但大多数历史著作,都是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左传》由于编年史的限制,他描写的各种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但令人惊奇的是,《左传》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而且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虽然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刻意塑造人物形象,却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初步具有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如《崔杼弒君》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制度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他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难),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二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以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 这说明他弑君理直而心虚,同样不得人心。即使用现在的平等意识,平民心态去看,通奸与妻,蒙受大辱,也不至于非置人于死地而罢休。崔杼之所以弑君,之所以接二连三杀死无辜太史,是其权重气盛,不可一世(庄公是他立的,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可侵犯,不可抗拒的地位与霸性决定的。而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