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访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了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在择业认知、择业心态和择业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关键词】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现状 一、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60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近几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曰益成为各高校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随之严峻,根据深入几个就业单位调查,各单位领导的择人理念基本是“专业素质过硬且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虽说各种等级证书很能反映一些问题,但我们更看中的是个人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证书的含金量所在。学校领导们也提出了类似观点,现在各用人单位都在坚持“求人,用人,育人,晋人,留人”的方针,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并不是判断人才的根本标准,个人的专业技能及以后工作中表现会让我们决定最终留人不留人。 领导还指出:选择就业时应该开拓视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敢于突破传统习惯心,理智跨专业就业,这也不适为一个好的择业观念。 另外,就业单位招聘人员告诉我,在校期间,大学生一定要注重对就业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择业技巧以及交际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当然,在就业的这条大道上最根本的还是靠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质,靠自己的实力,而实力就是就业素质。 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有正面影响。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