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中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及训练方法
口语表达内容及能力可以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道德情感及人格心理状态。流畅自然,严谨优美的口语表达往往会体现出一个人具有的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空间距离已变得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又在不断地缩小人们的心灵距离。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特别是高效率、快节奏的口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说会道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重要尺码之一。因此,加强口语训练,使学生善于通过口耳交际思考,沟通感情,形成相互理解、尊重的和谐人际关系,已引起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这既是“发展学生人格”,造就适应社会新型人才的需要,也体现了语言活动的基本规律。 口语表达在语言活动中的地位 这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我也无意于贬低读、写的作用,只是有感于今天中学语文教学本末倒置的现状而发。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活动中,对“说”的地位的界定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关注和思考: 1、从使用频率上看,据语言学者和教育心理工作者对一般性语言生动的观察,结果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人们在凭借语言交流思想感情时,口头语言运用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 。大量的口语交流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从语言的发展上看,虽然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理论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具体分析,听、说应是语言的基本活动,读、写只不过是在听、说基础上派生的语言活动,听、说、读、写刚好体现了语言发展的顺序。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已经证明了这点:大量的有声语言的刺激促进了视觉语言的形成。事实上,人类依靠语音交流的历史比依靠以文字载体的读写交流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3、从语言的功能上看,口语表达在发展人的语言发送能力、活跃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同时,也担负了或者包含了读、写活动的任务。阅读的第一任务是理解,而人们在口头运用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时,已在自己头脑中进行了一番解读、领悟: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者,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期双方的心灵感应。而听者也在头脑中随说者的“节拍”开始同步“阅读”。另一方面,用信息论的观点来审视说、写,二者同为信息输出,而说的信息包容比写大得多。说、写作为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实质一样,只不过借助的手段不同而已。说借助于声音,写借助于文字。口头作文形式又使二者的界限更加模糊,流畅、清晰、生动的言辞一经“出口”便顺理“成章”,它本身和写作一样,也是一种快速创造。 4、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上看,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拘谨、缄默的心理定势尚未形成,很少有顾忌,喜欢表现自己,渴望交流和沟通。这正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最好契机。充分利用学生说话的热情和愿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通过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加深阅读理解,提高作文水平,从而带动和促进四种语言活动的协调并进。 由此可见,在与读、写的对照中,说是第一要素,叶圣陶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与书面结合,谓之语文。”从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首要目标。如果说,一篇作文的优劣能在考试中评价一名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那么,一段随机性的谈话就能在生活中衡量一个人语文功底的深浅。 说话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口语表达作为读、写的基础和源泉,理应受到语文教学的关爱。但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普遍现象是本末倒置:重视读、写训练,而说话训练成为一个薄弱环节或被忽视的领域。可以说,整个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作为书面交际的教育工具而存在的。在此,我们对它来一次全方位的“扫描”。 1.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版)》的制定上,我们姑且不从文字的多寡和读、写、听、说的顺序编排上来讨论说话教学置于何种地位,单就从它对说话训练在教学要求的规定上就可以看出,表述过分纲要化,文字过于笼统、概括,实际训练往往难以操作。新大纲虽然已将“口语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