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国企改革与发展之我见
一、国企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很微妙而且很关键的时刻,众所周知,尽管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不可抹煞,但这只是初步解决了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益的顽症,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并未解决,而且可能会引发新的矛盾。这就有两种可能存在:其一是排除困扰,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另一种可能则是出现一定曲折。 二、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现状 据资料显示,一是在国企改制方面:小型国企改制约实施90%;中型国企改制约实施60%;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改制正逐步开始启动。二是破产:据初步估算,需要退出市场的大中型特困企业和“资源枯竭企业”,约50%实施政策性破产。下一步要由 “政策性破产”向依法破产过渡。三是人员安置:近几年国企下岗分流人员累计约2600万- 3000万人,其中六成左右实现再就业。对一部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四是资产变化,据统计国有企业总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13.4万亿元,2006年底达29.7万亿元,企业净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5万亿元,2006年底达17.4万亿元。可见,无论总资产还是净资产都是增加的,而且增加幅度不小,事实说明改革以来国资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有所增长。 (二)、困境 首先就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目前国有资本仍然分布在众多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近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第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尚未建立。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四大产权制度尚未落实,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国有资本比重过大甚至是“一股独占”,有些企业虽已改为股份公司并已上市,但“形似而神不似。前一阶段爆发的“中航油事件、伊利事件”等等,暴露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很不完善。三是理顺劳动关系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在产权改革中,按规则有些企业需要解除劳动关系但考虑到社会稳定,难以推进,有些单位已处于停顿状态,此问题如何解决颇为棘手。最后,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不够规范,损害了投资人和职工的利益,给国企改革造成负面影响排。 三、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在世界银行的建议与帮助下,许多发展中国家自70年代初纷纷开始了对国内国有企业部门的改革进程,而其中智利、韩国、墨西哥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效较显著。这些国家国企改革的成败经验,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一)、竞争性环境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 世界银行1994年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竞争性市场(尤其是国有企业部门与非国有企业部门间的竞争)对中国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报告的统计材料表明,中国各省中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越高,国有企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也就越高,这在沿海一些省份(如广东、福建、江苏等)尤为明显。 发展中国家为培育国有企业的竞争性经营环境,大多采取了一些类似的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措施包括:1、通过解除价格管制,放松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