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精神主题
王安忆被认为是当代女作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其文学创作“在当代无论是女性文学写作还是整体文学创作中都筑成了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而在王安忆看来“在我的创作生涯达到某种极至状态的作品”即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引起极大关注并受到广泛赞誉的《长恨歌》。听其名很容易使人把它和白居易的同名乐府联系起来。尽管有人认为 “《长恨歌》有个华丽却凄凉的典故,王安忆一路写来,无疑对白居易的视景,作了精致的嘲弄。”但是,在这两首同样缠绵的《长恨歌》之间,必定有着某种纠葛相缠的究竟,否则一个明智的作家是决不会用自己30万字的心血去和一个脍炙人口的名篇撞车的。当然二者的内容完全不同:一个是唐帝王爱情的佳话,一个是旧上海小姐的传奇。所表现的主题也大相径庭。但是它们都是以女性为主角,描述同样跌宕起伏、哀怨黯然的命运,有着同样繁花早落、令人叹惋的结局。此外,都以风云之乱世为陪衬,上演着渺小而无可视而不见的故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也许是王安忆最想从那首唐乐府中获取并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电波。 恨,怎一个恨字了得。王琦瑶的恨其实是一种无奈与屈服的升华。她容颜娇美、正值青春,在芸芸无数的上海小姐中有着与众不同的、轻描淡写的艳和风情。她羡慕锦衣玉食的生活,甘愿做被囚禁的金丝鸟。然而战火纷飞的年代打断了她庸俗温腻的梦想。当物质来源被切断时,她在平庸琐碎的生活中沉沦,她将一切不幸化为恨意,埋藏在心底,又不断地向外投射,最终以灰色而拖长的音符结束。从杨贵妃到王琦瑶,无论她们的结局是由什么造成,我们都不禁会为之掬一把同情的泪水。但是若就由此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在探讨女性自古以来的命运问题就太过于粗糙和武断。她更是“通过对一个红颜薄命故事的改写与重述”,来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位于天空与大地之间的那个神秘莫测的‘存在’的感悟”,从而在精神主题上给人以提示。以下就是从人物、城市、语言三方面来试图剖析展示《长恨歌》的精神主题。 一 、人物 王琦瑶是《长恨歌》中的精灵,她“不是一个人。而是化开来,弥漫和洋溢在空气里的一个灵样的东西”,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散发着旧上海的精神和气息,让所有对旧上海心动眷恋的人为之神摇。 王琦瑶在红白两色的康乃馨中间,就像是花的蕊,真是娇媚无比。她不像舞台上的焦点那样将目光收拢,她不是强取豪夺式地,而她是一点一滴,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的,是好言好语有商量的,她像是和你谈心似地,争取着你的同情,她的花篮里也有了花,这花不是如雨如瀑的,却一朵一朵没有间断,细水长流的,竟也聚起了一篮。王琦瑶不是台上最美最耀目的一个,却是最有人缘的一个,三次出场像是专为她着想,给她时间让人认识,记进心里。 王琦瑶于是轻而易举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看起来是这样的自然、无邪、天真、不落痕迹,但是实际上她绝不是一个简单无思想的女孩,而是上海女孩儿的精英。她深谙人情世故,会伶俐地使用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技巧手腕,玩弄着各种并无恶意的小花招。去片厂是一件吸引自己的事,但她仍然捺下性子保持着矜持的态度,迂回曲折地掩饰着真实的心意;在与态度卑下巴结有工商背景家庭的蒋丽莉的交往中,则做到有礼有节,平衡着各自家庭地位和交往态度的反差,甚至放出手段将蒋家治理得有条有理;《上海生活》的“沪上淑媛”登载了她的照片,使她成为女校的名人,她依然故我,沉和平静,不骄不躁地缓和了女生们的妒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