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西厢记》的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戏曲语言等方面。它无论在体裁上、结构上、场面处理上、人物性格的描写上、语言风格上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明初贾仲明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从以下几点浅谈观点: 一、《西厢记》体制上的创新 与一般的元杂剧作品相比,《西厢记》在体制上有重大突破,这增大了它的艺术表现能力,有利于更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更完美地设计和安排戏剧冲突。可从以下几点探究: 1、宏伟的结构:元人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以这样短的篇幅来表现一个故事,十分局促。因而造成不少杂剧的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西厢记》则打破常规,首创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以这样宏伟的体制来结撰故事,就把崔、张爱情喜剧演绎得波澜迭起,悬念丛生,曲折动人。 2、折段中的表现方式的创新:《西厢记》中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一曲﹝络丝娘煞尾﹞,起着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有些折段,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就由张生、莺莺、红娘轮唱;第四本第四折,开场时张生唱三支曲子,接着莺莺上场唱五支曲子,跟着又由张生、莺莺分唱数曲,整折戏实际上由张、崔轮番主唱。这些都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成功地进行了体制的创新。 王实甫能进行这种创新,就其主观方面来讲,作为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无疑有着创造的精神,而且探索出了一种最能表现他所需要的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他写这一爱情故事时,把重点放在描写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上。为了要把他们的心理活动描绘得细致而又充分,必须要大大扩展杂剧的篇幅。《西厢记》篇幅虽然长,但由于结构严谨,场次洗炼、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读来却毫无累赘之感。 二、《西厢记》戏剧冲突的独特性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他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1、独特性之一表现在戏剧的冲突是在一个独特的环境中展开的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戏剧将活动的地点放在普救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可谓别有用心。王实甫将崔张约会这一春意盎然的事件安排在这本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和矛盾。而且按照礼教规定:“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偏偏在这时,莺莺却生了一段风流韵事,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的嘲弄,也使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