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浅谈牛虻性格的刻划
在我国,特别是在青年一代读者心目当中,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是一本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作者集中全力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一个理想化了的形象——牛虻。作品以他坎坷一生的不幸遭遇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亚瑟、勃尔顿(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作者以出色的艺术手段,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不但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牛虻为意大利民族解放而忍受苦难的爱国精神和敢于英勇牺牲的革命热情等坚定品质,并且还深刻地揭示了牛虻这个“矛盾的集合体”多侧面的性格,使牛虻这个形象变得血肉丰满,形神兼备,而不是按照某个“原则”捏合出来的干巴巴的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光辉的革命英雄形象之一。牛虻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当然离不开作者对主人公性格的精心刻划,以下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作者是怎样刻划牛虻的性格的。 一、人物性格在时间推移中变化发展 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的人物的性格,由于其所处的阶级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地位以及性格形成的基础不同,特别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以及它所引起的人们对环境的反作用不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而绝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因此刻划人物性格时,就绝不能离开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他所处的时代,没有脱离环境在真空里长大的人物。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天就长大成熟的人物,由于年龄的差别和知识文化浅深程度不同,一个人对环境的感受不同,因此人物性格的发展有一个时间过程,性格是在特定环境下按照一定的时间历程发展成熟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作家在作品中可以写主人公性格长期的发展,也可以写短期的变化,艾·丽·伏尼契采用了前者。 《牛虻》所反映的时代是19世纪30—40年代意大利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时期,在以奥地利为首的侵略者的奴役之下,意大利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痛苦万分,意大利的爱国志士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自由,拿起武器、前仆后继,发动了无数次起义,进行了英勇斗争。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时代在召唤着英雄。牛虻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具有爱国精神和勇于斗争的革命英雄。牛虻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熟的,它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牛虻性格的发展按时间历程来分可划为两个时期:一、天真幼稚的亚瑟时期(第1卷);二、更新成熟的时期(第2、3卷)。 前期,牛虻的生活原有一个好的开端,他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尽管他是一个教师的私生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在家里也受到兄嫂的冷遇,但在他私生子身份未公开前,他过的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生活,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是一所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且拥有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蒙泰尼里。此时他所生活的环境正如他所言,“是由淡红色的棉毛糖和杏仁制成的”(《牛虻》P165)。他天真幼稚,有点自负却又赋于幻想。然而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年轻的亚瑟似乎在踏上人生之途不久,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一种承担历史使命的价值。他对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在回答蒙泰尼里劝阻时说得明确:“……我就是我,既然有这个愿望,我就一定为它的实现去献身”(《牛虻》P10),而且,在他同青年意大利党的革命志士接触之后,原先那种模糊而持续的不满足的感觉也自然而然消失了。正如他所言:“我必须走自己的路,沿着光明走下去”(《牛虻》P21)。 可是任何一种代表着时代发展大趋势的人生观念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轻易确立,也不是听一次演讲,参加一次秘密集合所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亚瑟这样的年青人,他并没有真正懂得把个人有限的生命汇入到一种为自由献身的事业中,从而获取永恒价值的人生。因为他还年轻,没有成熟。此时,他从感情上、心理上崇拜着、依赖着他的偶像“上帝”和蒙泰尼里。以至于被捕前,他还跪在耶稣像前,乞求从“主”那里得到“宁死不屈的力量”。至于神父,他不仅时时在征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