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摘 要】《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本文是通过对焦刘爱情悲剧的描述,进一步阐述当时封建社会思想,封建礼教罪恶的本质,以及这种爱情悲剧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人物性格 家庭压力 礼教束缚 一 人物性格是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原因,是受当时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通过性格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气。 1女主人公刘兰芝是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的化身,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他家求亲也表现了她的美丽远近皆知。“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在与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还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在焦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终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和仲卿的爱情。 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可以说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在后来在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2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表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当然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也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的回应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代,因此,不能说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3 焦母是一个专横,霸道,充满世俗观念的母亲。她因为兰芝出身贫寒,不听婆婆使唤,对其百般刁难“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门第观念非常严重“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她的专横还表现在要儿子休掉兰芝后,仲卿苦苦相求,他仍然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如:“捶床便大怒”。 二 家庭压力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又一原因,影响他们今后的性格和命运。 1焦仲卿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懦弱拘谨的性格,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在为争取爱情的斗争中,基本对他给予肯定,但描写时却又紧紧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既是“跪告”等到母亲“捶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出来了,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在去接她,但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的办法。在仲卿送兰芝回家的途中曾对兰芝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回到家中,继而县令,太守相继提亲,当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