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加快城市化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取得巨大的进步跟发展,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本国策的体现也是事关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大局。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城市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三农问题及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即:农业 农村 农民的简称 (一)当前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等,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我国耕地保有量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也从1996年的近1.6亩降到2002年的1.2亩,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剧和扩大.二是农业人口过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在农业产值只占GDP的份额14.5%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比重仍有60%多,农业就业比重仍高达50%,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非常繁重.三是因资源配置长期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果很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四是因农产品市场化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五是因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科研推广体制滞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由国家全包,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严重不足,而且还逐年下降,2000年,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298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店,这样在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讯等)、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有人形容中国说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三)当前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乡镇企业有很多破产,劳动力专业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 二、造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种养业,依赖于当地水、土、日照、气温等天然资源的配置。人类到目前为止,对天然资源的配置,只能适应,不可能整体改变,只有局部或某一方面改善的可能,如自流灌溉和大棚。具有改善大自然气候的森林和植被,中国实际整体上是破坏,环境在恶化。这是农业的天然弱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