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论《伤逝》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最初收于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集《彷徨》。 这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不过,《伤逝》不只是歌颂了男女青年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斗争,还深刻地描写了知识分子心灵的变化历程,提出了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年,特别是妇女,究竟怎样才能从旧势力压迫下得到解放?因此,《伤逝》成为鲁迅启蒙主义小说中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 (一) 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了当时反对封建礼教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文学作品都把这种斗争当作作品的主要内容加以描写。只是,当时不少作品还没有意识到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与整个社会的改革,特别是与经济改革是密不可分的。而鲁迅当时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讲,讨论挪威作家易卜生以家庭和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剧本《娜拉》,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告诉青年和妇女们,他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他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梦”毕竟不是现实,人们又毕竟不能长眠在梦中,终究是要醒过来的。娜拉就醒过来了。醒了以后,面对的是严酷的现实,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怎么办呢?鲁迅告诉大家,除了觉醒的心以外,“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钱是要紧的”。这就是说,娜拉谋求出路,妇女争得解放,前提是要在经济上有独立的地位。对此,鲁迅正确地断言,即使一千一万个娜拉出走,也“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为之可靠”。 在这次演讲中,鲁迅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制度”要“改革”的思想。不改变旧的经济制度,就无所谓妇女解放。更可贵的是,鲁迅还告诉人们,他虽然还“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却知道,改革经济制度不免会“遇见敌人”,“仍然要战斗”,“要有剧烈的战斗”。比起在旧经济制度下对于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的要求,这种改革会“更烦难”。鲁迅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我们可以说,鲁迅写《伤逝》,是用小说形式来表现他的这种社会革命的思想。一个人想在社会上要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它奋斗?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在,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和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为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梦”是好的,但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这样的“梦”迟早要破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