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对策
[摘 要]: 1、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准确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2、教师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3、以学生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内涵 自主 合作 探究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日益完善,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已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与创造性。探讨语文素质教育及其内涵,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准确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客观科学地认识学科性质,有得学科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以上两句话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语文课程性质加以说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基础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它各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小学到中学期间的语文学习,都属于打基础的性质。语文的基础性地位用一句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再恰当不过了。深刻理解语文的基础性,是正确认识学科的重要内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 语文是文化载体,它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无可替代的。例如,一篇好的文章,它可以给人在思想上启迪,可以给人在感情上熏陶,可以给人在审美上愉悦。另外,语文还无微不至地表现出人类的文化成果,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语文学科主要体现在上述四项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它。在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这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讲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它的形式,讲语文的人文性则侧重于它的内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