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政府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引言 随着随着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建议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从早期的重农学派、重商主义到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它们都基于当时期生产力条件及经济学理论水平,深入思考着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探索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社会在20世纪曾两次陷入困境,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胀问题分别在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了缓解,促成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说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只有立足于自身国情,充分借鉴各种理论的合理之处才是正确的选择 1998年下半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出口下降,内需不足,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回落。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内需。1999年,为了巩固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11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并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2000年,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1500亿元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发展科技教育。2001年,我国连续第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财政在发行1000亿元建设国债的同时,还发行了500亿元特种国债,用于支持西部开发。此外还先后两次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了相关财税政策。 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继以前年度实施适应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后,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人们切身感受到,收入大幅度增加了,交通明显便利了,高校招生扩大了,生活环境改善了。这是人们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成果的直观感受。如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及其引导的各方面投资和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7.8%,这在亚洲各国经济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不啻为一大奇迹。1999年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各项需求稳步回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其中积极财政政策及其带动的各方面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达2个百分点。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继续有效地发挥了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作用,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8%.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保证了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西部开发重大项目的及时启动和建设,完成了一大批重大在建项目,而且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经济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